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 体躯侧扁,头部前端稍凹,具两对单眼,第2对在头部前下角之上。底节板较深。第3腹节后侧角几乎为直角。第4腹节背前部具1凹陷,后部突出呈瘤状。尾节长为宽的2倍,裂刻达叶长的3/4,叶面光滑无刺,末端具小刺。
第1触角短,长度超过第2触角柄,第1柄节长度几乎等于第2柄节,但较粗,第2柄节下缘具1排长刚毛,第3柄节很短。鞭长于柄部,8~18节,每节具刚毛。第2触角第5柄节稍长于第4柄节,且具长刚毛;鞭稍长于柄,14~33节,每节末端具长刚毛。
第1腮足底节板末端宽阔,腕节为掌节长度的1.5倍,掌节卵圆形。第2腮足较细弱,腕节为掌节长度的2.5倍。第3、4步足形状相似,第4步足底节板宽阔,具后叶,指节细长,为腕、掌节结合和长度的1.5倍。第5、6步足形状相似,第7步足基节后叶扩展,缘钝圆,几乎延长到座节的末缘,座节较长,等于长节与腕节长度之和,指节披针形。
第1尾肢柄几乎等于分支,内肢具小刺。第2尾肢柄略长于分支。第3尾肢内肢较宽阔。
第1触角短,长度超过第2触角柄,第1柄节长度几乎等于第2柄节,但较粗,第2柄节下缘具1排长刚毛,第3柄节很短。鞭长于柄部,8~18节,每节具刚毛。第2触角第5柄节稍长于第4柄节,且具长刚毛;鞭稍长于柄,14~33节,每节末端具长刚毛。
第1腮足底节板末端宽阔,腕节为掌节长度的1.5倍,掌节卵圆形。第2腮足较细弱,腕节为掌节长度的2.5倍。第3、4步足形状相似,第4步足底节板宽阔,具后叶,指节细长,为腕、掌节结合和长度的1.5倍。第5、6步足形状相似,第7步足基节后叶扩展,缘钝圆,几乎延长到座节的末缘,座节较长,等于长节与腕节长度之和,指节披针形。
第1尾肢柄几乎等于分支,内肢具小刺。第2尾肢柄略长于分支。第3尾肢内肢较宽阔。
生物学
生态习性 本种栖息水深从潮问带到水下104m,栖息的底质较为广泛,主要为软泥和泥砂。黄海的站位出现较多,最多为35个/m2。本种在调查中全年都可出现,夏秋季较多。本种为我国海域底栖端足类优势种,是底栖动物的优质活饵料。
生境信息
生态习性 本种栖息水深从潮问带到水下104m,栖息的底质较为广泛,主要为软泥和泥砂。黄海的站位出现较多,最多为35个/m2。本种在调查中全年都可出现,夏秋季较多。本种为我国海域底栖端足类优势种,是底栖动物的优质活饵料。
海拔范围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与Ampelisca chinensis Imbach的区别在于后者第1触角的第2柄节明显长于第1柄节。
标本信息
标本采集地 渤海(辽东湾、烟台)、黄海(胶州湾)、东海(长江口)、南海北部,31♀♀,体长5~7.9mm,1♂体长7.2mm。水深从中潮带到104m,底质为软泥、砂质泥和泥质砂。